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夏杏199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401#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25010956_12.jpg (121.69 KB, 下载次数: 15)

25010956_12.jpg

DSC_7652 c.jpg (203.56 KB, 下载次数: 7)

DSC_7652 c.jpg

Burkina-1s.jpg (420.52 KB, 下载次数: 10)

Burkina-1s.jpg

CD04DD7773E1D447BB6D42C3C99EF65C.jpg (61.63 KB, 下载次数: 8)

CD04DD7773E1D447BB6D42C3C99EF65C.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2#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2006121910522071776.jpg (268.07 KB, 下载次数: 10)

2006121910522071776.jpg

14454975240201611320.jpg (152.25 KB, 下载次数: 4)

14454975240201611320.jpg

Angola-2s.jpg (204.92 KB, 下载次数: 7)

Angola-2s.jpg

DSC_5211-L.jpg (87.57 KB, 下载次数: 5)

DSC_5211-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3#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DSC_4388-XL.jpg (300.71 KB, 下载次数: 7)

DSC_4388-XL.jpg

DSCF5227-XL.jpg (410.84 KB, 下载次数: 7)

DSCF5227-XL.jpg

IMG_1286_s.jpg (323.89 KB, 下载次数: 8)

IMG_1286_s.jpg

Gucn_20110610141377080028Pic1.jpg (183.24 KB, 下载次数: 8)

Gucn_20110610141377080028Pic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4#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Angola-4s.jpg (484.68 KB, 下载次数: 5)

Angola-4s.jpg

DSC_8227-X2.jpg (278.1 KB, 下载次数: 7)

DSC_8227-X2.jpg

DSC_6678-L.jpg (484.89 KB, 下载次数: 9)

DSC_6678-L.jpg

i-DVDNm4s-Xl.jpg (325.03 KB, 下载次数: 6)

i-DVDNm4s-X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5#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9096f7mdP8_b.jpg (108.46 KB, 下载次数: 2)

9096f7mdP8_b.jpg

113324o4vhjjkhfr4g4z3k.jpg (577.28 KB, 下载次数: 6)

113324o4vhjjkhfr4g4z3k.jpg

17539112.jpeg (130.21 KB, 下载次数: 7)

17539112.jpeg

127_zps3mrcpsf7.jpg (275.67 KB, 下载次数: 7)

127_zps3mrcpsf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6#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200909132035471efe5.jpg (232.02 KB, 下载次数: 12)

200909132035471efe5.jpg

IMG_0020_s.jpg (356.82 KB, 下载次数: 14)

IMG_0020_s.jpg

SDIM7218_s.jpg (226.22 KB, 下载次数: 11)

SDIM7218_s.jpg

t01f8cea93fe2bed547.jpg (60.49 KB, 下载次数: 10)

t01f8cea93fe2bed54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7#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P9245029-L.jpg (295.84 KB, 下载次数: 6)

P9245029-L.jpg

IMG_6441_s.jpg (273.54 KB, 下载次数: 10)

IMG_6441_s.jpg

se10569629.jpg (177.67 KB, 下载次数: 7)

se10569629.jpg

200751210393654980.jpg (203.64 KB, 下载次数: 12)

20075121039365498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8#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01: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image002.jpg (58.65 KB, 下载次数: 15)

image002.jpg

DSCN0935.jpg (420.54 KB, 下载次数: 7)

DSCN0935.jpg

IMG2230-X2.jpg (438.34 KB, 下载次数: 7)

IMG2230-X2.jpg

P1040271-L.jpg (228.16 KB, 下载次数: 5)

P1040271-L.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09#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b3f732a8gx6BCO6tntCc0&690.jpg (180.45 KB, 下载次数: 9)

b3f732a8gx6BCO6tntCc0&690.jpg

448476_1330483859.jpg (346.94 KB, 下载次数: 10)

448476_1330483859.jpg

200752116505064303.jpg (366.97 KB, 下载次数: 7)

200752116505064303.jpg

20100408_4c8c1a1ca1d3a0a899b8clOwGtAeyDji.jpg (179.65 KB, 下载次数: 5)

20100408_4c8c1a1ca1d3a0a899b8clOwGtAeyDji.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0#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20071207_22df92c033d21d7c0d17Bqgm0lbhozGr.jpg (310.06 KB, 下载次数: 8)

20071207_22df92c033d21d7c0d17Bqgm0lbhozGr.jpg

2_70630870_diary.jpg (146.53 KB, 下载次数: 6)

2_70630870_diary.jpg

1329_2010081305423315zUB.jpg (210.28 KB, 下载次数: 10)

1329_2010081305423315zUB.jpg

5_2010062019170114029.jpg (130.44 KB, 下载次数: 8)

5_20100620191701140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1#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5-150911224G1237.jpg (257.57 KB, 下载次数: 6)

5-150911224G1237.jpg

016.jpg (153.33 KB, 下载次数: 10)

016.jpg

se30835712f.jpg (154.6 KB, 下载次数: 6)

se30835712f.jpg

ooYBAFOGcmmAUcNAAAK4TFrXV5w842_b.jpg (245.03 KB, 下载次数: 9)

ooYBAFOGcmmAUcNAAAK4TFrXV5w842_b.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2#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2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se16965316.jpg (116.4 KB, 下载次数: 4)

se16965316.jpg

u=4252328131,2441711493&fm=21&gp=0.jpg (34.46 KB, 下载次数: 6)

u=4252328131,2441711493&fm=21&gp=0.jpg

se14144905a.jpg (233.42 KB, 下载次数: 6)

se14144905a.jpg

se24034690.jpg (315.24 KB, 下载次数: 2)

se2403469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3#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献给“爱丽丝”--------------《致爱丽丝》--

s_01648756696bbf80be0c8975703ba7d8168610.jpg (315.97 KB, 下载次数: 7)

s_01648756696bbf80be0c8975703ba7d8168610.jpg

se13957221.jpg (119.74 KB, 下载次数: 7)

se13957221.jpg

se8147386a.jpg (284.28 KB, 下载次数: 5)

se8147386a.jpg

JB00146271.jpg (73.73 KB, 下载次数: 9)

JB0014627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4#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小时没有像现在的孩子们这样功课繁重。假期作业有很大一部分竟然是要求我们开了学交规定数量的废钢铁及马粪,这可难坏了我们这些住在城里的孩子。废钢铁还好办些,那时大学里都有校办工厂,去捡一些边角料回来交作业还是不成问题的。难就难在马粪的收集,那时每天都有农村的马车进城,我们就守在马路边等着,每当看到一辆马车远远驰来,每个人的眼睛都瞪得溜圆。有时为了等到马儿“宝贵”的粪便,我们常常会跟在马车的后面走很远的路。有时看到马路上有一堆“宝粪”,就会有好几个小组的同学奋勇冲上前去,将其迅速扫入筐中,甚至有时还会有争斗现象发生。等筐满了就小心地抬回家去,藏在自已家厨房的桌下,还要小心不要让父母闻到臭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时尚”:看到路上马儿走过,就象现在看到自已的偶像歌星一样,有一股“抛开一切只为伊”的冲动。只惜我那时“身单力薄”,抢不过那些高年级的学长们,为了开学不被老师点名批评,经过几个昼夜的“潜心思考”,发明独家秘笈一本,那就是将现有少得可怜的宝粪,加上一些细心剪碎的草再和着泥土。以达到规定的数量。经过几个假期的试验,效果良好,遂在班级推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5#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2:4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棉花.拾马粪

胡蓉

我们学校周边除几个研究院所就是东升公社的农田农舍,大约小学2年级时记得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摘棉花,我们步行路过俗称二十四支手的寺庙,现已圈在钢研的机关大院内了。来到位于农科院外的棉花田里,棉花长有一人高, (小学生个子矮)雪白的棉桃随风摇动一派丰收的景象。每个棉桃有四个瓣结出雪白的棉朵,成熟恰到好处时手掐上去四瓣棉花都被整齐的摘下来,熟过了头棉花会垂落下来,搞不好会连碎叶一同摘下,带碎叶的棉花质量就差了。穿行在棉株中上下采摘是很快乐的事(那时的采摘不要花钱) 。高处的棉桃够不着就先拽下边的枝杈,上边结的果实会被拽过来,偶不小心还未成熟的棉桃(真象深绿色的桃子)会重重的打在头上。已是秋天秋风的凉意丝毫没有减低大家的热情,清楚的记得我的粉红色小辫绳被刮在高高的棉枝上随风飘动…大家摘的棉花倒在大袋子里需重重的压,有小同学跳进去用脚踩才可以装得多。
我们上小学三年级就可以入队了,不少同学陆陆续续加入了少先队,带上红领巾格外高兴也很漂亮。每个班是一个中队,每当大队活动,中队排成两或四列纵队,前面是旗手打着队旗,中队长记得是米景盛,还有腰挎队鼓的鼓手,双手各拿一鼓锤敲在有几条小弹簧的鼓面上,有节奏地敲着鼓点咚--哒啦, 咚--哒啦,咚咚咚…,我们会跟在后面踏着节拍行进,每当转弯时会踏出整齐的九十度转角,尤其四列纵队时内侧的踏步待外侧一步步转过来再齐步前行格外整齐,吴贵钱是我们的鼓手神气地在前边敲鼓。在活动中还有几个铜号手整齐的吹响,声音庄严而豪迈。
我们小队活动有拾粪,拾废品等公益劳动,也有到公园游玩等。
50年代中末马路上不象现在满是汽车,当年还有一些马车驴车运送蔬菜等农产品。马蹄掌上钉有大半圆形铁掌,马车过来远远就可听到清脆的马蹄声,路面上常有新鲜的马粪或驴粪蛋。下午放学后我们4-5个同学一起拾粪,两人抬一个双把的荆条筐,其他人手拿小铲,看到粪蛋就高兴的跑过去铲起来,驴粪蛋外面光,还真是,我们亲眼所见,亲手铲过。 有时会被车轮压扁,铲起来费些事,冬季压过的粪与地面冻在一起,很费劲敲打才能铲动。每次大家在学校周边走上4-5里路拾得时多时少,一路有说有笑很开心。到后来牲畜随地…不卫生不文明吧,路上的马车都带上用布做的粪兜,我们也就不再拾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6#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3: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母校清华附小今年百岁大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喜可贺。

  我们这一届1955年入学,也整整60年了。60年一甲子,可谓双喜临门,可遇而不可求,一并同庆了。

  百年沧桑,坎坎坷坷一路走来确属不易,我相信所有校友都会为有幸亲临母校百岁生日而情绪异常激动。

  我们参与了许多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行为。如:大炼钢铁、全民除四害、课间集体舞、暑期夏令营、踏青郊游等,这类题材通常多被采用,难免了无新意,容易落入俗套。

  为避免从众,我最终选定写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主题:

  一是班级性课外活动实录——倡导传统社会教育实践理论。其特点是具有象征意义,属于集体活动,并且当时在校内确有一定影响。

  二是音乐教学课——反映1950年代附小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

  一、春风细雨润桃疆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我刚入队不久,学校决定由我们班集体接管操场东侧的“桃园”,校方仅提供铁锹、耙子等简单工具,一无经费二无合同,还好也没有具体目标要求,纯属“三无”项目。此事一经公布,全班立刻炸开了锅,同学们既兴奋,又感到很突然,没有更多的想法,只认为好玩儿。

  记得园子不大,靠近足球场球门后,形状近乎正方,长宽各二三十米,园中二三十棵水蜜桃呈南北走向,分几列排开,地面微微向东倾斜而下,一直延伸至那片环绕校园的洼地边沿。此前该园并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已荒废多年,就连我们这群天天泡在操场上的野外族,也很少留意到近在咫尺的这片一亩三分地。

  所谓园子,其实无“园”可言,四周只随便挡了些带刺的荆棘,也早已七零八落、荡然无存,失去了篱笆的功能。令我好奇的是,园内的桃树何年何月系何人所植,一概无人知晓,也无人问津。如今时过境迁,原来的果园早已辟为附小操场的一部分,更无从考证了。虽然年年春天满树桃花,却从未结出一个果实。接受任务后,全班同学在班主任徐全我老师带领下,热情十足、全身心投入其中。先整修围栏,把倒下后随处散落的、两米来高的水泥方柱重新立起,拉起几道废旧铁丝网,用干树枝和带刺的荆条穿插其间,这样就足以避免再有不速之客穿“墙”而过了。平整地面,除草,松土,在每棵树周围培土垒起一个直径3米的圆形围堰,全班齐动手,找来各种所能找到的容器从水房打水浇到围堰里。随后对桃树进行剪枝,那时没有化肥,记得班里所有人都干过拾马粪,挖河泥的行当,徐老师说没有它就不可能结果儿。桃树发芽、开花、坐果了,还要间花、疏果、打药,一连串活计必须跟上。总而言之,都是一些园艺方面的劳动。掐指一算那种热火朝天、争先恐后的劳动场面,距今已近半个世纪了,仍历历如在眼前。同学们都很尽力,常常饿着肚子直到精疲力竭方肯休息,人人脸上一片天真烂漫。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徐老师自始至终统筹规划、亲历亲为,所有工序都耐心地做现场辅导讲解,亲自带头示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以身作则的态度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据说她为此还专门前往西苑附近的“东北义园”,系统学习了果树管理技术,精神颇为可嘉。

  平心而论,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这项任务是十分沉重的,其中的责任、辛劳和付出可想而知。徐老师平时较严肃,不苟言笑,同学们大都对其惧怕三分,我也曾屡遭严斥,因此在她面前,总是惶惶然不敢稍有造次。但经此一事,我对徐老师的印象大有改观。

  通过辛勤劳作,没想到在我们“承包”的第一年,汗水浇灌的桃树竟然神奇般地结果儿了,而且是大丰收。看着枝头被累累硕果压弯了腰,,成功之感、喜悦之情自不用说了。后来得知该品种属于某优选系列,因此果儿大、糖度高、抗虫害、耐储藏、口感也好。具体“收成”情况已记不清了,除上缴“国库”外,只记得班里每人都分了一些。

  由于在管理学校果园劳动中表现出色,班里最后几个第一批未能“入队”的同学,全数一并“火线入队”,使本班成为北京市有史以来第一个“红领巾班”。无意中创造了一项本市记录,被载入了“京史”。50年后的今天,这则“日下旧闻”还是有一点史料价值的。

  更有意思的是,北京某报社记者还破例专程来附小为我们拍了一张全班大合影,时间是1958年1月1日。这张经过手工染色的8吋大照片是本班唯一的集体合影,照片背景足球门后偏右依稀可见那片“桃园”,十分难得。

  那个年代,大力提倡列宁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各行各业劳动竞赛之风盛行,劳动光荣乃成时尚,像本文所讲的事例比比皆是,并不值得特别夸耀,然而多年后,那段特殊岁月集体劳动生活的场面,仍时时让我记起,成为象征那个时代的标志。我想,即使从今天的视角来看,类似这样的义务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7#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3:2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涨渡  
2015-03-31 11:53 邢福和   

渭河,下鸟鼠山,出宝鸡峡,洒洒洋洋,一路向东。不仅孕育了丰饶的关中平原,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催生了灿烂的文明,也阻隔了两岸往来,衍生了悠久的河渡文化,成就了诸多渡口的美名。上涨渡就是其中之一。

出渭南老城,向北约两公里,就是上涨渡。上涨渡从何时存在,似无准确说法,但很有名,毕竟它是渭南的主要渡口。渭南是陕西东府首镇,人口密集,又处在重要的交通干线上,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北向蒲城、大荔、韩城,南去蓝田、商洛,渭南皆必经之地。在铁路、公路、航空极不发达的过去,愈发显示出水运及渡口的重要。渭南县衙在河南岸,而大片的乡村在河以北,历史上虽经几次变迁,但仍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在长期的岁月里,渭河不断滚动,两岸土地随河而变,三十年河南、四十年河北,两岸百姓要到对岸耕种收获,联姻嫁娶、亲戚往来,也只有乘船渡河。

出渭南到渡口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出带渭门(北门),过湭河经张家庄到渡口。湭河水很浅,有列石可过,后又修了一个小土桥,行人过往很方便。二是出襟湭门(西门),过湭河经湭西村到渡口。湭河上有一座石桥连接两岸,据说那是阳郭姜姓富商所建。路边杨柳依依,春花夏风,商店林林总总,为行人提供各种方便。

往来于两岸的人员,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渭南逢集日,更是热闹。渡客或骑马坐轿、或推车荷担、或肩扛背驮,或拄杖携雏,雅士吟于岸,商者急于途,行色匆匆者有之,神怡步闲者不乏。其繁盛景象,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人多,生意人看到了商机。茶棚、餐馆、车马店应运而生。天黑前过不了河的,有钱的就入住旅店、大车店。有的就到附近的槐衙、安西、马渡村歇脚,一来二往,成了朋友亲戚,至今还来往不绝。多数干脆就在河滩上等候,将车子担子停在河岸上,车上卸下食槽,就地喂牲口。卖茶水的、卖熟食的、拾马粪的、说书唱戏的、转运物资的,灯火通明,经夜不息,说唱声、叫卖声、马嘶骡咴声、河水拍岸声不绝于耳。

上涨渡,有一个重要特点,除了晚上,一般不停渡,哪怕是大浪冲天起,洪波卷地来。这个传统,也得益于船工的过硬技术。长期以来,渡口上成长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手,他们是水中人杰、浪里蛟龙。他们平时不掌舵,不搬棹,而是稳立船头,观水势,看漩涡,瞅浪头。一声号子,众喊力齐,流虽激而舟向前;一道指令,棹奋舵稳,澜虽惊而客心安。在上涨渡,船翻人亡的事还不曾听说过。而水中兄弟李太平、李水平,船工李东亚激流洪波中救人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坊间流传。其他船工也都身手不凡,训练有素,尤以扑岸者为勇。船行其间,他负责搬棹,距岸有个三两丈时,不管冬夏,脱去衣裤,口衔缆绳,手提犁子,扑通一声跃入水中,三划两刨就上了岸,将犁子插入泥土,控制船只继续下行。众人一齐上手,将船稳稳地泊于岸边。

大水过后,烂泥漫滩,兼有水潭,那时河槽很深,从岸边到船跟前,还有一段距离,且还要下一段陡坡。男人们脱鞋挽衣,艰难前行,女人们衣长脚小胆怯,蹙眉犯难了。过不去,也不敢过,附近村民就主动提供服务了,当然不是免费的。

背有钱的夫人小姐上船,确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期间,既可与夫人小姐身体密切接触,不安分的,途中还疯言浪语挑逗,手在人家的细腰肥臀上顺势摸上两把。有的还故意下蹲,或驻足不前,让人家的纤足粘点泥水,大喊水深泥厚过不去,借机加钱要价。传说中船工赤身裸体背妇人过河的事倒没有,至少在上涨渡没有公开发生,最大是赤裸上身,穿个大裤衩子而已。因为这里毕竟是通衢大道,不是荒僻野渡,人来人往不说,也在船工的家门口。

过河的各色人等都有,秦腔演员是船工们最喜欢的。名冠三西北的须生任哲忠、张建民,名旦余巧云、张爱莲、张彩香等都是上涨渡的常客,他们过河,船工们不仅不收钱,还帮着提行李,上下船都会搀扶,遇到漫滩还会背女演员。目的是一睹红生名伶的风采,最好是他们在渡口给船工们唱上两段。这样的要求,有时能满足,有时不能,不能时,船工们就暗自设法。一次张建民在渡口,被船工围了,渡客也凑热闹。张建民本不想唱,船到中流,船工下了锚,稳了船,不走了。张建民只好在船上来了两段,一段《斩单童》,一段《铡美案》。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上级命陈赓率大军由晋西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战场,策应陕北作战。南渡黄河需大量船只,渭南地下党秘密从渭河调船支援。往洛阳运货,从7月中旬开始,数十条木船,分批从上涨渡及其他渡口悄然东下,到山西平陆茅津渡集结。陈谢大军南渡后,渡船也只能分期分批返回,因为潼关以西还属蒋胡军驻防。西返逆流,不比东下顺水,得靠船工拉纤,最后一批回到上涨渡已是寒冬腊月,冰凌将船工腿划烂的情况不在少数。

上涨渡,在渭河南岸称上涨渡,北岸称马渡。过去分别由南岸的槐衙村,北岸的马渡村人各自经营。槐衙人缑俊贤加入后,一次打了4条新船,渡船规模大增。他智慧干练,懂经营会管理,是当地著名的木匠,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人称“气死诸葛”。他有诸多发明,他发明的足力船,在机动船未进入渭南时,成为渡口最灵便、速度最快的船只。他发明的木制起重机,使装船卸货效率大增,还解除了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木壳不沉船等多项发明,名噪一时,获“活鲁班”称号,进京受奖。后来,又在河上架了浮桥,不仅行人可以直接通过,就连汽车也可以通过了。过往效率提高了,收入也随之增加。据他儿子讲,父亲每天都从渡口带回来一袋子钱。那时节,一家人在油灯下数钱,成了每日的家庭作业。可惜那是国民党政府后期发行的关金票,一日三跌,根本不值钱,直至成为废纸,只好用来裱箱糊墙,后来在“文革”中还给家里带来不少麻烦。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政府在上涨渡设立河渡站,对原渡口进行了整合,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批大船新船,其中“关中一号”、“关中二号”、“关中三号”最大。一条船可载客近百人、八挂马车、五辆汽车,这在整个西北都是有名的。还增添了拖轮摆渡,增设了一座浮桥,这样,渡口上就有了两座浮桥。东浮桥主要过载重汽车,西浮桥主要过小车、马车和行人。一批管理人员派入渡口。河渡站又下设了渡一队、渡二队、渡三队,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统一配发了服装,彻底改变了船工的传统形象。从此,上涨渡进入国家管理序列,隶属渭南公路总段,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尽管如此,上涨渡还是适应不了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上涨渡交通的窘迫形势得到了省上的高度重视,此后给予了大量支持。1969年渭河大桥建成通车,此后又建设了罗敷、沙王、新丰等大桥,天堑变通途,南北交通得到质的飞跃。上涨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谢幕了。船工们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分别在渭南公路总段、渭南副食公司、第一运输公司等单位继续为国效力。现今多已和他们的上涨渡一样,在写下一页辉煌后走进了历史。

我们今天讲述这桩往事,无非想撷取一朵历史的浪花,留住一段身边的文化,温暖人们美好的记忆,增添前行的动力。





【关闭窗口】  


上涨渡  
2015-03-31 11:53 邢福和   

渭河,下鸟鼠山,出宝鸡峡,洒洒洋洋,一路向东。不仅孕育了丰饶的关中平原,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催生了灿烂的文明,也阻隔了两岸往来,衍生了悠久的河渡文化,成就了诸多渡口的美名。上涨渡就是其中之一。

出渭南老城,向北约两公里,就是上涨渡。上涨渡从何时存在,似无准确说法,但很有名,毕竟它是渭南的主要渡口。渭南是陕西东府首镇,人口密集,又处在重要的交通干线上,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北向蒲城、大荔、韩城,南去蓝田、商洛,渭南皆必经之地。在铁路、公路、航空极不发达的过去,愈发显示出水运及渡口的重要。渭南县衙在河南岸,而大片的乡村在河以北,历史上虽经几次变迁,但仍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在长期的岁月里,渭河不断滚动,两岸土地随河而变,三十年河南、四十年河北,两岸百姓要到对岸耕种收获,联姻嫁娶、亲戚往来,也只有乘船渡河。

出渭南到渡口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出带渭门(北门),过湭河经张家庄到渡口。湭河水很浅,有列石可过,后又修了一个小土桥,行人过往很方便。二是出襟湭门(西门),过湭河经湭西村到渡口。湭河上有一座石桥连接两岸,据说那是阳郭姜姓富商所建。路边杨柳依依,春花夏风,商店林林总总,为行人提供各种方便。

往来于两岸的人员,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渭南逢集日,更是热闹。渡客或骑马坐轿、或推车荷担、或肩扛背驮,或拄杖携雏,雅士吟于岸,商者急于途,行色匆匆者有之,神怡步闲者不乏。其繁盛景象,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人多,生意人看到了商机。茶棚、餐馆、车马店应运而生。天黑前过不了河的,有钱的就入住旅店、大车店。有的就到附近的槐衙、安西、马渡村歇脚,一来二往,成了朋友亲戚,至今还来往不绝。多数干脆就在河滩上等候,将车子担子停在河岸上,车上卸下食槽,就地喂牲口。卖茶水的、卖熟食的、拾马粪的、说书唱戏的、转运物资的,灯火通明,经夜不息,说唱声、叫卖声、马嘶骡咴声、河水拍岸声不绝于耳。

上涨渡,有一个重要特点,除了晚上,一般不停渡,哪怕是大浪冲天起,洪波卷地来。这个传统,也得益于船工的过硬技术。长期以来,渡口上成长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手,他们是水中人杰、浪里蛟龙。他们平时不掌舵,不搬棹,而是稳立船头,观水势,看漩涡,瞅浪头。一声号子,众喊力齐,流虽激而舟向前;一道指令,棹奋舵稳,澜虽惊而客心安。在上涨渡,船翻人亡的事还不曾听说过。而水中兄弟李太平、李水平,船工李东亚激流洪波中救人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坊间流传。其他船工也都身手不凡,训练有素,尤以扑岸者为勇。船行其间,他负责搬棹,距岸有个三两丈时,不管冬夏,脱去衣裤,口衔缆绳,手提犁子,扑通一声跃入水中,三划两刨就上了岸,将犁子插入泥土,控制船只继续下行。众人一齐上手,将船稳稳地泊于岸边。

大水过后,烂泥漫滩,兼有水潭,那时河槽很深,从岸边到船跟前,还有一段距离,且还要下一段陡坡。男人们脱鞋挽衣,艰难前行,女人们衣长脚小胆怯,蹙眉犯难了。过不去,也不敢过,附近村民就主动提供服务了,当然不是免费的。

背有钱的夫人小姐上船,确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期间,既可与夫人小姐身体密切接触,不安分的,途中还疯言浪语挑逗,手在人家的细腰肥臀上顺势摸上两把。有的还故意下蹲,或驻足不前,让人家的纤足粘点泥水,大喊水深泥厚过不去,借机加钱要价。传说中船工赤身裸体背妇人过河的事倒没有,至少在上涨渡没有公开发生,最大是赤裸上身,穿个大裤衩子而已。因为这里毕竟是通衢大道,不是荒僻野渡,人来人往不说,也在船工的家门口。

过河的各色人等都有,秦腔演员是船工们最喜欢的。名冠三西北的须生任哲忠、张建民,名旦余巧云、张爱莲、张彩香等都是上涨渡的常客,他们过河,船工们不仅不收钱,还帮着提行李,上下船都会搀扶,遇到漫滩还会背女演员。目的是一睹红生名伶的风采,最好是他们在渡口给船工们唱上两段。这样的要求,有时能满足,有时不能,不能时,船工们就暗自设法。一次张建民在渡口,被船工围了,渡客也凑热闹。张建民本不想唱,船到中流,船工下了锚,稳了船,不走了。张建民只好在船上来了两段,一段《斩单童》,一段《铡美案》。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上级命陈赓率大军由晋西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战场,策应陕北作战。南渡黄河需大量船只,渭南地下党秘密从渭河调船支援。往洛阳运货,从7月中旬开始,数十条木船,分批从上涨渡及其他渡口悄然东下,到山西平陆茅津渡集结。陈谢大军南渡后,渡船也只能分期分批返回,因为潼关以西还属蒋胡军驻防。西返逆流,不比东下顺水,得靠船工拉纤,最后一批回到上涨渡已是寒冬腊月,冰凌将船工腿划烂的情况不在少数。

上涨渡,在渭河南岸称上涨渡,北岸称马渡。过去分别由南岸的槐衙村,北岸的马渡村人各自经营。槐衙人缑俊贤加入后,一次打了4条新船,渡船规模大增。他智慧干练,懂经营会管理,是当地著名的木匠,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人称“气死诸葛”。他有诸多发明,他发明的足力船,在机动船未进入渭南时,成为渡口最灵便、速度最快的船只。他发明的木制起重机,使装船卸货效率大增,还解除了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木壳不沉船等多项发明,名噪一时,获“活鲁班”称号,进京受奖。后来,又在河上架了浮桥,不仅行人可以直接通过,就连汽车也可以通过了。过往效率提高了,收入也随之增加。据他儿子讲,父亲每天都从渡口带回来一袋子钱。那时节,一家人在油灯下数钱,成了每日的家庭作业。可惜那是国民党政府后期发行的关金票,一日三跌,根本不值钱,直至成为废纸,只好用来裱箱糊墙,后来在“文革”中还给家里带来不少麻烦。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政府在上涨渡设立河渡站,对原渡口进行了整合,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批大船新船,其中“关中一号”、“关中二号”、“关中三号”最大。一条船可载客近百人、八挂马车、五辆汽车,这在整个西北都是有名的。还增添了拖轮摆渡,增设了一座浮桥,这样,渡口上就有了两座浮桥。东浮桥主要过载重汽车,西浮桥主要过小车、马车和行人。一批管理人员派入渡口。河渡站又下设了渡一队、渡二队、渡三队,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统一配发了服装,彻底改变了船工的传统形象。从此,上涨渡进入国家管理序列,隶属渭南公路总段,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尽管如此,上涨渡还是适应不了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上涨渡交通的窘迫形势得到了省上的高度重视,此后给予了大量支持。1969年渭河大桥建成通车,此后又建设了罗敷、沙王、新丰等大桥,天堑变通途,南北交通得到质的飞跃。上涨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谢幕了。船工们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分别在渭南公路总段、渭南副食公司、第一运输公司等单位继续为国效力。现今多已和他们的上涨渡一样,在写下一页辉煌后走进了历史。

我们今天讲述这桩往事,无非想撷取一朵历史的浪花,留住一段身边的文化,温暖人们美好的记忆,增添前行的动力。





【关闭窗口】  





  
上涨渡  
2015-03-31 11:53 邢福和   

渭河,下鸟鼠山,出宝鸡峡,洒洒洋洋,一路向东。不仅孕育了丰饶的关中平原,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催生了灿烂的文明,也阻隔了两岸往来,衍生了悠久的河渡文化,成就了诸多渡口的美名。上涨渡就是其中之一。

出渭南老城,向北约两公里,就是上涨渡。上涨渡从何时存在,似无准确说法,但很有名,毕竟它是渭南的主要渡口。渭南是陕西东府首镇,人口密集,又处在重要的交通干线上,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北向蒲城、大荔、韩城,南去蓝田、商洛,渭南皆必经之地。在铁路、公路、航空极不发达的过去,愈发显示出水运及渡口的重要。渭南县衙在河南岸,而大片的乡村在河以北,历史上虽经几次变迁,但仍保持了这样的格局。在长期的岁月里,渭河不断滚动,两岸土地随河而变,三十年河南、四十年河北,两岸百姓要到对岸耕种收获,联姻嫁娶、亲戚往来,也只有乘船渡河。

出渭南到渡口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出带渭门(北门),过湭河经张家庄到渡口。湭河水很浅,有列石可过,后又修了一个小土桥,行人过往很方便。二是出襟湭门(西门),过湭河经湭西村到渡口。湭河上有一座石桥连接两岸,据说那是阳郭姜姓富商所建。路边杨柳依依,春花夏风,商店林林总总,为行人提供各种方便。

往来于两岸的人员,整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尤其是渭南逢集日,更是热闹。渡客或骑马坐轿、或推车荷担、或肩扛背驮,或拄杖携雏,雅士吟于岸,商者急于途,行色匆匆者有之,神怡步闲者不乏。其繁盛景象,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人多,生意人看到了商机。茶棚、餐馆、车马店应运而生。天黑前过不了河的,有钱的就入住旅店、大车店。有的就到附近的槐衙、安西、马渡村歇脚,一来二往,成了朋友亲戚,至今还来往不绝。多数干脆就在河滩上等候,将车子担子停在河岸上,车上卸下食槽,就地喂牲口。卖茶水的、卖熟食的、拾马粪的、说书唱戏的、转运物资的,灯火通明,经夜不息,说唱声、叫卖声、马嘶骡咴声、河水拍岸声不绝于耳。

上涨渡,有一个重要特点,除了晚上,一般不停渡,哪怕是大浪冲天起,洪波卷地来。这个传统,也得益于船工的过硬技术。长期以来,渡口上成长出一批又一批的高手,他们是水中人杰、浪里蛟龙。他们平时不掌舵,不搬棹,而是稳立船头,观水势,看漩涡,瞅浪头。一声号子,众喊力齐,流虽激而舟向前;一道指令,棹奋舵稳,澜虽惊而客心安。在上涨渡,船翻人亡的事还不曾听说过。而水中兄弟李太平、李水平,船工李东亚激流洪波中救人的传奇故事,至今还在坊间流传。其他船工也都身手不凡,训练有素,尤以扑岸者为勇。船行其间,他负责搬棹,距岸有个三两丈时,不管冬夏,脱去衣裤,口衔缆绳,手提犁子,扑通一声跃入水中,三划两刨就上了岸,将犁子插入泥土,控制船只继续下行。众人一齐上手,将船稳稳地泊于岸边。

大水过后,烂泥漫滩,兼有水潭,那时河槽很深,从岸边到船跟前,还有一段距离,且还要下一段陡坡。男人们脱鞋挽衣,艰难前行,女人们衣长脚小胆怯,蹙眉犯难了。过不去,也不敢过,附近村民就主动提供服务了,当然不是免费的。

背有钱的夫人小姐上船,确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期间,既可与夫人小姐身体密切接触,不安分的,途中还疯言浪语挑逗,手在人家的细腰肥臀上顺势摸上两把。有的还故意下蹲,或驻足不前,让人家的纤足粘点泥水,大喊水深泥厚过不去,借机加钱要价。传说中船工赤身裸体背妇人过河的事倒没有,至少在上涨渡没有公开发生,最大是赤裸上身,穿个大裤衩子而已。因为这里毕竟是通衢大道,不是荒僻野渡,人来人往不说,也在船工的家门口。

过河的各色人等都有,秦腔演员是船工们最喜欢的。名冠三西北的须生任哲忠、张建民,名旦余巧云、张爱莲、张彩香等都是上涨渡的常客,他们过河,船工们不仅不收钱,还帮着提行李,上下船都会搀扶,遇到漫滩还会背女演员。目的是一睹红生名伶的风采,最好是他们在渡口给船工们唱上两段。这样的要求,有时能满足,有时不能,不能时,船工们就暗自设法。一次张建民在渡口,被船工围了,渡客也凑热闹。张建民本不想唱,船到中流,船工下了锚,稳了船,不走了。张建民只好在船上来了两段,一段《斩单童》,一段《铡美案》。

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上级命陈赓率大军由晋西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战场,策应陕北作战。南渡黄河需大量船只,渭南地下党秘密从渭河调船支援。往洛阳运货,从7月中旬开始,数十条木船,分批从上涨渡及其他渡口悄然东下,到山西平陆茅津渡集结。陈谢大军南渡后,渡船也只能分期分批返回,因为潼关以西还属蒋胡军驻防。西返逆流,不比东下顺水,得靠船工拉纤,最后一批回到上涨渡已是寒冬腊月,冰凌将船工腿划烂的情况不在少数。

上涨渡,在渭河南岸称上涨渡,北岸称马渡。过去分别由南岸的槐衙村,北岸的马渡村人各自经营。槐衙人缑俊贤加入后,一次打了4条新船,渡船规模大增。他智慧干练,懂经营会管理,是当地著名的木匠,也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人称“气死诸葛”。他有诸多发明,他发明的足力船,在机动船未进入渭南时,成为渡口最灵便、速度最快的船只。他发明的木制起重机,使装船卸货效率大增,还解除了码头工人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有木壳不沉船等多项发明,名噪一时,获“活鲁班”称号,进京受奖。后来,又在河上架了浮桥,不仅行人可以直接通过,就连汽车也可以通过了。过往效率提高了,收入也随之增加。据他儿子讲,父亲每天都从渡口带回来一袋子钱。那时节,一家人在油灯下数钱,成了每日的家庭作业。可惜那是国民党政府后期发行的关金票,一日三跌,根本不值钱,直至成为废纸,只好用来裱箱糊墙,后来在“文革”中还给家里带来不少麻烦。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政府在上涨渡设立河渡站,对原渡口进行了整合,实行公私合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了一批大船新船,其中“关中一号”、“关中二号”、“关中三号”最大。一条船可载客近百人、八挂马车、五辆汽车,这在整个西北都是有名的。还增添了拖轮摆渡,增设了一座浮桥,这样,渡口上就有了两座浮桥。东浮桥主要过载重汽车,西浮桥主要过小车、马车和行人。一批管理人员派入渡口。河渡站又下设了渡一队、渡二队、渡三队,各自承担不同的任务。统一配发了服装,彻底改变了船工的传统形象。从此,上涨渡进入国家管理序列,隶属渭南公路总段,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

尽管如此,上涨渡还是适应不了国家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上涨渡交通的窘迫形势得到了省上的高度重视,此后给予了大量支持。1969年渭河大桥建成通车,此后又建设了罗敷、沙王、新丰等大桥,天堑变通途,南北交通得到质的飞跃。上涨渡,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光荣谢幕了。船工们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分别在渭南公路总段、渭南副食公司、第一运输公司等单位继续为国效力。现今多已和他们的上涨渡一样,在写下一页辉煌后走进了历史。

我们今天讲述这桩往事,无非想撷取一朵历史的浪花,留住一段身边的文化,温暖人们美好的记忆,增添前行的动力。





【关闭窗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8#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年,我上小学二年级。

学校要搞一次“拾粪”活动。动员会上,校领导发布号令,布置任务,回到班上,班主任老师又重复了一次这个任务的重要性,然后安排全班同学分组行动。五人一组。我们组三个女生,两个男生,组长就是个头最高的我。拿着拾粪的工具,我们兴冲冲地上路了。

那时候,街上常有马车来来往往,马粪随处可见。可那几天,大概所有的学校都在搞这项活动吧,马路上竟然很难见到马粪。

我们走了很久,终于看见一辆拉着烧土的马车在马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我们兴奋极了,五个人一拥而上,紧随其后。赶车人好奇地看着我们,弄明白了我们要干什么后,他笑着告诉我们,“这马刚拉了不久”,叫我们别等了。我们哪肯轻易放弃,坚持紧跟着马车走啊走,沿途倒是拾了一些零碎的马粪。马车最后停在一个很偏僻的小巷,赶车人把车上的烧土卸了下来,准备原路返回。我们还是不死心,五个人十只眼睛仍然聚精会神地盯着马屁股。那马也真通人性,愣是给我们蹦出了12个粪球。我们激动地欢呼起来,赶紧把冒着热气的粪球一个一个小心翼翼地装入筐中,满怀胜利的喜悦往家返。

没想到乐极生悲,我们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天黑了,我们又饿又怕。三个女生开始放声大哭,两个男生起初还装男子汉,没一会儿眼泪也哗哗地下来了。哭声引来一位警察叔叔,问明情况后,他说我们走反了方向,越走当然离家越远了。警察叔叔把我们送到了我们熟悉的路段。我们精疲力尽地回到家,又都挨了提心吊胆的父母一通臭骂。

第二天,第三天,我们继续去拾粪,可那筐好像怎么也装不满。怎么办?星期六就得上交,完不成任务可不行。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那天听一位小朋友说,他家院门口有一大堆粪,是院里一位老大爷用来种花的。大家一致决定:去偷!大概这东西真得不值钱,我们飞快地装筐的时候,来往的人们没有一个人理会我们。但我们还是觉得胆战心惊。结结实实装了一大筐后,我们飞快地逃离现场。

那次,我们组任务完成得最好,得到了学校的表扬,我还得了拾粪积极分子先进个人的奖状,奖品是一张迎泽宾馆的彩色图片。领奖的时候,不知道是心虚还是激动,我摔了一跤,身上沾了许多粪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19#
 楼主|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3: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在课堂上讲到了给植物施化肥会使土壤板结,还会使河水污染,应当多施农家肥,农家肥包括人粪尿、猪粪、牛粪、马粪等。听到这儿,有的学生表现出恶心的症状,有的还笑出了声,我说,这有什么肮脏的,我小时候还专门拾过粪呢!

那时不论是初中还是小学,学校都有校田地,种地就要施肥,每个学生就都有交200斤粪的任务。为了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每天放学后,不论是房前屋后,草窠树丛,马路大街,就有一手挎着土篮子,一手拿着小镐子,满世界找粪的学生,这其中就有我一个。

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连饭都吃不饱,那里去养那些猪?那里去拾那些粪?况且土里刨食,有粪就能多打粮食。在农村评价一个人勤不勤劳,就看他是不是每天拎个粪筐子,拿个粪叉子四外捡粪,走累了,就到别人家,把粪筐子、粪叉子放在门外,进屋抽袋旱烟、喝点茶水、唠句闲磕,接着再去拾粪。有了这些勤劳的人们,村子周围连个粪蛋子都找不到了。

那就只有沿着马路,一路走,一路拾,有时走出五六里地,赶上冬天,马粪被压在冰里或雪里,也要用镐刨出来,有时手都冻得不好使了。回去的时候,看看马路两边,或是田野,或是山坡,有没有牛粪,牛粪体积大,但重量轻,有时用镐不好使,就只好亲自用手捡起来。

回到家把粪倒在一堆,用块破塑料布苫上,防止鸡蹬狗刨,跑水掉分量。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完成了任务!啊,别了,拾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420#
发表于 陕西省 2016-2-16 23:56 | 只看该作者
照片多,文字量大,慢慢阅读。顶一下,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6-6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