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查看: 60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喜欢上摩旅?转的帖子精辟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河北省 2016-6-6 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喜欢上摩旅,为什么放弃现代化的高铁,飞机,还有啥心不操的跟团旅行而选择摩托车自行车这种出门旅行的方式呢?

风里雨里,两轮骑行的人又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摩旅多年的路上,遇到穷人?富人?苦旅?休闲?孤僻倔强?激情?随性?豪放?????

也许一句俗话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能解答出其中一个不是唯一的一个答案。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初看起来很空洞,如何理解这句话蕴含的意义?
读书当然重要,这是最为基础的必备,但行万里路如何理解?
读万卷书:一本本的书籍从薄读到厚,不断增加数量;再从厚读到薄,不断深入内涵;行万里路:游走四方,赏析风景,增长阅历,体会感悟。这看似简单的几十个字的词藻,历程却并不简单。两者仿佛人的左右手,缺一不可,但为何“行万里路”被提上比读万卷书更重要的位置?
  
  我在进藏的路上,看到朝着他们心中的圣地虔诚的修行者,采用一步一磕头的方式,而不是快捷的空降到某圣地去朝拜的修行者们脸上的那种虔诚。也许找到了一丝的共鸣。
  
   我并不是想抬高历经风吹日晒的两轮旅行生活多么的不俗,只是想静下来思考一下走过的路。


    不想活在一个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井底生活,每天重复的离开睡觉的地方就去工作的地方,然后又回到睡觉的地方,如此周而复始的活着,直到生命的结束。我感觉这样的生活不能叫做生活,只能叫活着。张艺谋的《活着》里面,活着的定义就是比死了强。那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最低的生活追求,最后龙二还是死了,葛优面对龙二的死,庆幸自己的苟活。。。。。。龙二死后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活着”已经不再是老百姓面临的第一问题了,阶级斗争,反“封资修”,抓革命促生产的活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菜篮子工程,蓝天计划,城市让我们生活的更美好,文艺百花齐放,等一系列的美好愿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放眼世界后,眼界更宽了,懂得了什么才是生活。我原单位的几位领导去欧洲几个国家出差回来,感慨,他们在欧洲工作期间的小镇周末找不到营业的餐馆和商店。因为店主们周末都出去度假了。我们那几位领导只能去小镇摆在街头自助的菜摊,拿走明码标价的几样成捆的蔬菜,自觉的往菜摊下面的投币箱投进菜金,回住处自力更生了。归国后感叹,人家的菜农都懂得生活。
  



如今,每天面对城市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跟随着街边匆匆上班的脚步,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车贷房贷。。。。。。加上小人乍富,同行炫富,拜金女的冷眼。。。。城市就像一个压力锅,蒸煮着锅里沸腾浮躁的人群,生活在城市压力锅里的一小撮人,终于耐不住蒸煮,他们找到了一种属于他们的一种减压方式。这种方式就是骑上摩托车,自行车,从释放压力的阀门喷发到很远的地方去。吸收异域的氧气,经过历练,继续回到压力锅内打拼。我理解他们的离开,是为了回来更好的生活。 更理解还有一批痴摩人,宁可死在路上,也不愿苟活在医院和养老院的病床上。

释放压力,释放心情,经过历练,坚持向前,看到天边的彩虹,感悟人生路。这就是我对这一小撮摩托人的一个简单概括吧。
可能有人不喜欢“一小撮”这个用词,可是我们就如同磕长头的修行者一样很另类哦,藏传佛教徒中并不是都磕过长头的。骑两轮车,驶离城市而远行的背影就是那一小撮嘛。


[url=]分享[/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沙发
发表于 浙江省 2016-6-14 02:51 | 只看该作者
摩旅省钱,短途方便自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新帖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4-5-16 03:5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