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论坛

搜索
楼主: 铁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2天摩行大西北 (第17页321楼增加视频)

[复制链接]

状态   [当前离线]

61#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15 | 只看该作者
左贡开始到芒康的100来公里都是十分平坦的路面,同伴车胎被扎,大家同行协力,很快修好继续前行,稍微耽搁了些时间,到邦达时天色也将黑了。






第十一天(7月14日)    晴

芒康(海拔3850M)--觉巴山--东达山口(海拔5008M)--左贡(3800M)--邦达(4100M) 共27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2#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19 | 只看该作者
从邦达到八宿之间的路一样坑洼不平,而且出门就是翻山。在半山坡眺望邦达,与在镇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翻越业拉山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中国最美的公路之一,著名的川藏线七十二拐就在过了这座山的下山路上。






从业拉山口开始的下山路全是厚厚的沙土路,坡长弯多,而且很长一段路是搓板路,开摩托下时要特别小心。但下到坡底却第一次看见了闪着金黄色亮光的青稞梯田,让我们兴奋不已。

nEO_IMG_DSC08271.jpg (129.19 KB, 下载次数: 52)

nEO_IMG_DSC08271.jpg

nEO_IMG_DSC08270.jpg (95.48 KB, 下载次数: 47)

nEO_IMG_DSC0827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3#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20 | 只看该作者
下了山后,沿怒江逆流而上。因为此路属战备公路,由武警养护。在过怒江大桥时,需检查证件并推车过桥,川藏线上的卫士,你们辛苦了! 内心再次升腾起对军人的崇敬。

nEO_IMG_DSC08274.jpg (81.13 KB, 下载次数: 45)

nEO_IMG_DSC08274.jpg

nEO_IMG_DSC08275.jpg (111.41 KB, 下载次数: 54)

nEO_IMG_DSC08275.jpg

nEO_IMG_DSC08277.jpg (90.29 KB, 下载次数: 62)

nEO_IMG_DSC082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4#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23 | 只看该作者
进入八宿县城前的神山,使我们不由停车寻觅。




通观整个八宿县城里,最漂亮的建筑就是这间八宿中学了,这说明西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不亚于内地。





从八宿出来再跑60多公里的柏油公路就到达伯舒拉岭北缘的安久拉山口。安久拉山口海拔4475M,是怒江流域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分水岭。山口有一个雪山湖,藏语将湖称作“措”,进入西藏以后会见到更多的“措”。

nEO_IMG_DSC08304.jpg (90.77 KB, 下载次数: 58)

nEO_IMG_DSC08304.jpg

nEO_IMG_DSC08298.jpg (131.97 KB, 下载次数: 58)

nEO_IMG_DSC0829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5#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24 | 只看该作者
稍事休息,我们沿然乌沟直下,抵然乌前远处若隐若现的雪山顶让大家倍感兴奋。





然乌湖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帕龙藏布上游的一段堰塞湖,分上然乌湖和下然乌湖,往察隅方向上游的是上然乌湖,发源于附近大雪山中的来古冰川。

川藏南线在然乌有一条向南的支线——然察公路,是通往藏南腹地察隅县的。由于这是一条支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许多朋友对察隅也很陌生,所以一般游客很少涉足。察隅县地处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林芝地区东部的伯舒拉岭地带,被喻为西藏江南,海拔 2000米左右,水源丰富、风景秀丽。是西藏自治区重要的边境县之一。

在然乌桥前去往察隅的路口树立着一块察隅县公安局的告示牌,上面写着“严禁外国人进入察隅”。因为察隅县是中国藏南边境地区,属中印边境军事敏感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严禁外国人进入。但这块牌子让我感觉舒畅和解气,仿佛回到了抗美援朝后中国人在西方国家面前扬眉吐气的时代。脑海里闪现的是毛泽东那句毫言壮语:“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只可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的话语似乎再也无人敢说了!

nEO_IMG_DSC08316.jpg (124.11 KB, 下载次数: 52)

nEO_IMG_DSC0831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6#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27 | 只看该作者
转入然察公路,是比较窄的沙土越野路,这里湖边还有一条通往来古冰川的路,来古冰川是帕龙藏布的源头。湖水看似有些混蚀,可能是冰川溶解后的雪水将山上富含矿物质的泥土冲下湖中造成的吧。

行驶了42公里的土路,到达海拔4800米的德木拉山口,这里是喜玛拉雅山脉最东段山脊垭口,值得纪念一下,我们在此照了不少相片。站在德木拉山口向南望去,藏南察隅山谷呈现在我的眼前。

nEO_IMG_DSC08333.jpg (60.96 KB, 下载次数: 53)

nEO_IMG_DSC08333.jpg

nEO_IMG_DSC08339.jpg (73.72 KB, 下载次数: 59)

nEO_IMG_DSC08339.jpg

nEO_IMG_DSC08353.jpg (42.2 KB, 下载次数: 48)

nEO_IMG_DSC08353.jpg

nEO_IMG_DSC08346.jpg (72.82 KB, 下载次数: 61)

nEO_IMG_DSC0834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7#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29 | 只看该作者
七月的德木拉山口积雪已化,融化的雪水汇成激流,在群山峡谷中奔腾,而我们去察隅的路,就修筑在这峡谷的峭壁上。由于对此路段的艰难估计不足,在离察隅县古玉乡还有20多公里时天已经全黑了。老虎灵机一动,找当地藏族老乡家里借宿,本来想在这回进西藏路上体验的藏家生活就这样不期而至了。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憨厚的藏族小伙子,整个晚上微笑满溢,让我们如沐春风。





尽管和藏族小伙子一家语言不通,但大家通过微笑和手势还是愉快地进行交流;尽管已经是晚上22点多了,但藏家妈妈和小妹还是很快给我们做好了糌粑和酥油茶。在小伙子手把手示范下,我们也都敞开肚皮狼吞虎咽起来。藏家妈妈还亲自为我们捣碎辣椒给大家做了碗非常美味的调料,使大家胃口大开,吃喝更欢。晚上在藏家腾出的大谷仓里我们第一次用上了带来的帐篷和睡袋,没有蚊虫没有声音的夜晚让我们睡得格外香甜。



酥油茶简介——酥油茶是将砖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牦牛的黄油),放到一个细长的木桶中,用一根搅棒用力搅打,使其成为乳浊液。另一种方式是将酥油和茶放到一个皮袋中,扎紧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人们说,没有喝过酥油茶,就算没有到过西藏高原。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盐三种原料做成。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润肺腑,还能产生较大的热量,所以特别适合藏区人民高原御寒的需要。



糌粑简介——它是以青稞磨成粉为原料,经炒熟后,以酥油为粘合剂制作而成的。其做法是:先将酥油溶化在热奶茶中,然后加上适量的青稞粉,搅拌成团状后,用手捏成形状后直接进嘴吃。吃糌粑时有的还佐以菜看、酥油茶和辣椒等。





第十二天 (7月15日)    晴

邦达--八宿--然乌--离察隅古玉香20公里处藏家 共26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8#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69#
发表于 浙江省 2009-9-4 08:09 | 只看该作者
赞!等待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0#
发表于 甘肃省 2009-9-4 09:3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1#
发表于 四川省 2009-9-4 10:17 | 只看该作者
继续等待好文好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2#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4 11:25 | 只看该作者
看了顶一下!挺美的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3#
发表于 河南省 2009-9-4 11:33 | 只看该作者
边顶边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4#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00 | 只看该作者
早晨醒来,藏家小伙子已经为我们挑来了冰清的雪山水,洗漱完毕,藏家小妹也早已将烙饼和酥油茶摆好了。内心的感激和激动无以为表,只好拼命和他们照相,百般推辞之下才肯收我们100元,对藏族同胞的好感无形中不知道拔高了多少。

nEO_IMG_DSC08368.jpg (72.65 KB, 下载次数: 116)

nEO_IMG_DSC08368.jpg

nEO_IMG_DSC08374.jpg (90.54 KB, 下载次数: 58)

nEO_IMG_DSC0837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5#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02 | 只看该作者
跨上摩托,环顾四周,零星散落的藏居家家户户门前的木杆顶都有一面五星红旗在迎风飘扬,更是让我热泪盈眶。原来藏族人民的心目中祖国始终是最高的啊!藏独分子在他们面前又如何会有市场呢!!一路上都带着感动行驶,再也无暇顾及沿路的风景了。不知不觉中到达了察隅。

    进察隅县城前因为浮沙多不小心摔了一交,刚好开来一辆摩托,车上的藏族小伙子赶紧摇摇摆摆地刹车,跑过来帮我把车扶起,随后马上开去前面通知我的同伴,让我又深深地感动一回。这次的察隅行,最大的改变就是使我从此对藏族同胞充满好感,再难产生恶意了!










参考资料:

一、察隅县名的由来:

察隅――按藏语的一般意思是卵石多的地区,其实际意思是一个民族的名称和居住区。早在1910年前一直叫科麦宗(县),意思是与西藏高原偏低的地方,当时归西藏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崩寺)直接管辖,每隔3-5年派一宗本(县长)负责行政差遣务拉(务拉:负责管理当地各项事务,包括上传下达、税务征收等工作)事务。约1910年嘎夏政府觉得该地区远离拉萨,管理上有诸多不便,并把行政管理权移交给昌都都督,同时把科麦宗改名为桑昂曲宗(意思是以诅咒妖魔变宗教县),因该地区气候炎热,野兽繁多,害虫成灾,高原上的人把察隅称为妖魔区,旧西藏政府把下察隅镇日玛村列为天然的监狱(日玛架然),轻犯人被发配的地方。
1964年至1966年底,西藏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破四旧”,即:破封建、破宗教、破迷信、破旧习,桑昂曲宗明显带有宗教色彩,认为必须更名,更名后应取什么名称为好?当时翻阅西藏历史资料,又广泛征求当地上层知名人士了解历史情况,根据历史资料结合老人们的回忆,西藏东南方向有三个(域)区,即:门域、珞域,杂域。按现名叫法:门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米林县)、珞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墨脱县)、杂巴族居住区(林芝地区察隅县)。现在国家已确认门巴族、珞巴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忽略了杂巴族,只是当成说方言的藏族,一直未能详细研究,其杂巴族有他的历史语言(无文字)及独特的生活方式(旧社会藏族一般不吃鱼肉、鸟肉,而杂巴人有打鸟捕鱼的习惯),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很大差别,藏族信仰的是佛教,而杂巴人信仰的是巫教。他们生活在现竹瓦根镇的达巴村,下察隅镇的塔马村、拉丁村、思古村,印占区的丹巴、嘎湖、瓦开等地,人口约有2000人。
由于历史原因和察隅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又是边界重地,因此,察隅的各族群众在没认识到敏感词语就先认识了解放军。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14师从云南入藏到察隅县察瓦龙乡门空村,1951年8月到达察隅县下察隅镇驻扎守边,当时解放军部队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赵尔峰的部队(军伐)大不一样,所以深受当地上层人士和各族群众地欢迎,从此,在察隅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说察隅群众通过解放军才认识了敏感词语。1953年,十八军以一个营的兵力组成民族工作队到下察隅(当时的县址),一方面宣传敏感词语,宣传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群众生产生活(挑水、背柴等)、打土匪。1959年12月,地方土改工作队进入察隅县,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摆脱了旧西藏政府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制度,使察隅各族人民真正得到了翻身解放。1965年8月1日,在吉公(现县城所在地)第一次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桑昂曲宗县人民政府。但是当时几个工作队包括当地统战爱国人士都没注意到杂巴人的民族划分问题。同时,1965年申报新县名时严重走音,应按藏语拼音叫(“杂”)隅县,而汉字却写成了“察”字,现在有人问年青人“察隅”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无话可答,甚至乱解释。

二、麦克马洪线:
概述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
  当20多年后,英国政府正式把麦克马洪线标入地图和政府文书后,也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对。1947年,当刚独立的印度在南京建立大使馆时,国民政府也对印度代办明确表示了不承认麦线的态度。
历史
  1913年10月13日,西藏、英国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三方会谈。西藏的立场是要求承认和保证其完全完整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则坚持西藏是中华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拥有西藏的外交和国防权利,以及一定程度的地方行政权利,英国则以划分外藏和内藏的方案进行调和,并据此达成了一个三方协议,但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最终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并拒绝承认英藏双方签订的任何条约和协议,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单方面将部分西藏领土划归印度。结果这次会议并没有任何成效,而中国亦一直没有承认过麦克马洪线,直至1940年代印度独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边境问题一直都是悬而未决。
现状
  时至今日,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或中华民国政府都坚持要恢复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原来边界。结果这条边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今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2008年底麦克马洪线的始作俑者终于宣布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跟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有关的中印战争历史纪录片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A: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M5NDMxODg=/v.swf
《中印战争》在线观看B: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gwMTU4NzY=/v.swf

四、瓦弄之战: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丁盛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攻击。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沙漠之狐"隆美尔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



第十三天(7月16日)   晴

离古玉乡(海拔2830M)20公里藏家--察隅县城(1380M) 共90K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6#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05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和饭馆的四川老板娘聊天得知,察隅是藏南重要的边境县,冶安非常好,她说自己经常上银行拿几万块出来也从来没出过什么事。汉、藏、门巴、洛巴、登人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所以我们把所有行李全扔在旅馆里,轻车朝下察隅而去。

    下察隅镇位于藏南腹地中印实际控制线附近,1962年中印战争著名的瓦弄战役就发生在下察隅镇的下游瓦弄地区。顺便提醒:去下察隅还得在察隅县城再办理边境通行证,否则会被武警拦阻。

    一路都是沿着察隅河行驶,秀丽的风光让浮沙泥石处处的山间路也变得不那么难行和可怕了。

nEO_IMG_DSC08392.jpg (87.84 KB, 下载次数: 55)

nEO_IMG_DSC08392.jpg

nEO_IMG_DSC08378.jpg (97.56 KB, 下载次数: 53)

nEO_IMG_DSC08378.jpg

nEO_IMG_DSC08455.jpg (74.07 KB, 下载次数: 62)

nEO_IMG_DSC08455.jpg

nEO_IMG_DSC08464.jpg (112.07 KB, 下载次数: 58)

nEO_IMG_DSC0846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7#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07 | 只看该作者
途中遇见义务护林员,感谢他们让这里郁郁葱葱,始终是绿色的海洋。







感觉这里就是虎跳峡了。

[ Last edited by 铁浪 on 2009-9-5 at 08:09 ]

nEO_IMG_DSC08396.jpg (108.13 KB, 下载次数: 64)

nEO_IMG_DSC08396.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8#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12 | 只看该作者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下察隅,过了最后一道检查站,左边是去沙玛,中印实际控制线,这里已经有40多年没有战火焇烟了。右边去下察隅镇。这就是西藏江南,是西藏少有的几处能够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据说在这里因为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种什么长什么,完全不用管理。

    我们先到下察隅镇找到镇委副书记达英松同志联系去僜人民俗村沙琼村参观。在沙琼村,我们见到了香蕉树,这让我惊讶不已,果然是名副其实的西藏江南啊!







僜人简介——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目前,察隅县共有1420名僜人,他们分布在上、下察隅镇的9个村庄。僜人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僜人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时代。西藏民主改革后,国家投资为僜人盖了新房,动员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帮助僜人从深山老林迁出来。几十年来,僜人与当地藏族和汉族居民交往日益密切,年轻人也学会了说藏、汉话,开荒种地以及新的农业生产方式。旧社会僜人是父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西藏和平解放,僜人妇女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和男性一起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履行参政议政的民主政治权利。现在,僜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还出现了不少僜人大学生和干部。现在,他们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房舍周围花草繁盛,远处梯田层层,生活安逸,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村长阿鲁松也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就是最早进驻察隅县的人民解放军赵师长亲自把他从深山老林里接下山来定居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79#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16 | 只看该作者
五星红旗在各家门前飘扬,对面山的另一端就是中国藏南印度实际控制区了。




有幸品尝到村长家的手抓鸡饭:手抓饭、鸡肉、鸡汤、辣酱、鸡爪谷酒。这鸡可不是一般的鸡,因为村长家种的水果特别多,这里的鸡都是吃水果长大的,味道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之好!




鸡爪谷酒简介——鸡爪谷,又名龙爪稷,是西藏特有农作物,属粟米的一种籽,其粒如白菜籽,色紫黑,穗头如猫爪,喜肥耐水,生长期四个月,亩产五、六百斤,是门巴族和珞巴族的重要粮食作物。酿制方法简单:先将鸡爪谷煮熟,捞出晾温后拌入酒曲,放置于竹盘中发酵。饮用时,将发酵后的鸡爪谷(酒酿)装进底部有塞子的竹筒,加入凉水,稍候拔开塞子,以酒具接盛即可饮。曼加酒的度数仅10度左右,提神消暑,夏季尤为群众喜好。



村长家的牛头有49个,当年正是因为他杀的49头牛而结束了僜人凡事都要比杀牛多的陋习,并且也成了僜人族群中的头人。






阿鲁松不在家,我们和女主人的合影。





第十四天 (7月17日)    晴

察隅县城(1380米)——下察隅镇(880米)——察隅县城(1380米) 共140KM

[ Last edited by 铁浪 on 2009-9-5 at 08:19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状态   [当前离线]

80#
 楼主| 发表于 广东省 2009-9-5 00:1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由原路返回然乌,一切都已经看过和拍过,所以专心开车以防止再摔交。经过来时住的藏家,我们把相片送进去,才知道有同伴的对讲机漏在这里了。藏家妈妈把我们送出来好远,让我再次差点流泪。

    惟一拍的就是这张牦牛头骨了,当时的感觉是苍凉和死寂。现在看却发现蓝天白云和雪山与其对比得更为突出。或许每次看都会带来不同的感悟吧。


     

     印象比较深的是老虎在下喜马拉雅山南坡时为了走近路而陷入泥泞里摔了一交,这一摔把他准备去墨脱的计划给摔没了。(墨脱是美丽的西藏林芝的一个县,也是西藏的最神秘之地,它深藏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群峰峻岭中,掩映在雪峰和森林后的茫茫云雾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北坡的雅鲁藏布在流经墨脱后,一路狂奔,直泻印度)。

    墨脱的主体民族是门巴族和珞巴族,在我国56个民族中他们算是比较小的民族。“门巴”是藏语的汉文音译,即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世世代代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个叫门隅的地方,18世纪初,部落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开山筑路、长途跋涉,举家迁移至上珞渝的白马岗安居。与门巴族作近邻的珞巴族自祖先起就生活在白马岗,分布在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广大珞渝地区。藏语里的“珞渝”意为南方,“珞巴”是藏族对这群南方人的称呼。这两个仅有几千人的民族,在群山的重重包围中生存下来,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坚韧的性格,在自然的恩赐和雪峰的陪伴下,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信仰和崇拜,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追求。

第十五天 (7月18日)     小雨

察隅--古玉乡--然乌 共172KM

nEO_IMG_DSC08479.jpg (87.8 KB, 下载次数: 53)

nEO_IMG_DSC0847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摩托迷网

GMT, 2025-1-2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